您好,欢迎您来到中国网络新闻报!   请登录  免费注册 会员中心  证件查询 收藏本站  设为首页  联系我们  繁体
网络新闻报_中国网络新闻报总站
 
  网站首页: >  财经经融
今年首期凭证式国债将于周日发行 利率高于去年
来源:文新传媒网-新民晚报   作者:中国网络新闻报   日期:2013/3/7 21:18:02   阅读:

财政部网站昨晚发布了今年首期储蓄国债发行公告,2013年凭证式(一期)国债将于3月10日发行,本次国债利率比去年底有所提高,其中,3年期年利率为5%,5年期年利率为5.41%。在银行理财产品热销的背景下,很多人忽视国债,事实上,国债依然具有很大优势。

国债利率相对较高

眼下,银行理财产品很受百姓欢迎,因为收益高于存款利率,且较为灵活。但是,去年降息之后,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渐下降,今年发行的产品,大部分年化收益率在4%左右,并不高。

记者查询了近期发行的600多只银行理财产品,发现预期年化收益率超过5%的产品只有37只,不到总量的10%,高于5.41%的更是只有5只。而且,这些产品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。就是说,这个收益率只是预期,不是100%的保证,如果做得不好,本金亏损都有可能。

国债作为传统的理财产品,很多人有些淡忘,特别是现在的白领青年,对于国债更是十分陌生。实际上,国债与银行理财产品比,优势依然非常显著。首先在收益率方面,3月10日将发行的凭证式国债,3年期发行180亿元,年利率5%;5年期发行120亿元,年利率5.41%。这个利率高于去年,去年11月发行的储蓄国债(电子式),3年期年利率只有4.76%,5年期为5.32%。

显然,本次国债的年收益率高于大多数理财产品,特别是3年期利率提至5%,非常合算。而且,国债是免税品种,安全性更是国家信用作为保证,收益率实打实,毫无风险。

随时可取 灵活性高

当然,储蓄国债的期限比较长,分3年期、5年期两种,一些人觉得不方便,嫌时间太长。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,国债是可以提前支取的,如果真的急需用钱,任何时候都可以拿出来,只不过利息会少一点。

按财政部规定,从购买之日起,3年期和5年期本期国债持有时间不满半年不计付利息,满半年不满1年按0.35%计息,满1年不满2年按2.70%计息,满2年不满3年按3.69%计息;5年期本期国债持有时间满3年不满4年按4.77%计息,满4年不满5年按5.13%计息。

很多人购买理财产品的钱,大部分都是闲置资金。购买短期理财产品(如30天、50天)到期后,还要寻找下一个产品,很麻烦,如中间没有衔接好,资金闲置一点时间,年化收益率实际上下降了。如果购买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,如365天或者729天,遇到家里急需用钱,理财产品是不能提前支取的,反而会带来麻烦。

电子式国债有复利效应

比较可以看出,无论是收益率、安全性还是灵活性,国债都优于银行理财产品,所以,储蓄国债依然是百姓非常好的投资产品。所以,国债发行一般都是比较紧俏的。

不过,周日将发行的本期储蓄国债是凭证式国债,其特点是一次还本付息。如果购买了3年期国债,只有3年到期后才能一次性拿到本金与利息。而下月将发行的电子式国债,是每年付息,如果购买了3年期国债,每年都可以拿到利息,到期拿回本金与最后一期利息。

两者的区别在于每年付息实际上有个复利效应,特别是一次性购买数量较大的投资者。比如,一次购买50万元3年期电子式国债,那么,每年可以拿到25000元的利息,可以用这25000元利息再去购买国债或者理财产品,从而继续增加利息,这就是复利。

财政部已经排定今年储蓄国债发行日期,从3月到11月,每月10日发行一次储蓄国债。其中,4月、5月、7月、8月、10月共发行5次电子式国债,3月、6月、9月、11月共发行4次凭证式国债。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时间购买,特别是电子式国债,可以网上购买,大大方便了投资者。

中国网络新闻报采编员 中国网络新闻报 
  图片新闻
农夫山泉陷入"标准门"
农夫山泉陷入"标
深圳龙岗河支流遭企业废水直排
深圳龙岗河支流遭
温州鳌江现8公里黑色污染带
温州鳌江现8公里
郭声琨任中央政法委副书记(图)
郭声琨任中央政法
住建部通报11人申报监理工程师注册弄虚作假
住建部通报11人
日本80名右翼人士拟23日在钓鱼岛“考察渔业”
日本80名右翼人
人社部:各地H7N9患者医保报销可适当放宽条件
人社部:各地H7
收入分配真实状况始终不明
收入分配真实状况
四川芦山灾区水源紧缺
四川芦山灾区水源
空军:受天气和环境限制不能开展大规模空中救援
空军:受天气和环
媒体称未来十年国有资产或由国资委统一管理
媒体称未来十年国
外交部就日官员参拜靖国神社美人权报告等答问
外交部就日官员参
   人大政协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警示教育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公安部      最高检察院      凤凰网      中国政府网      法治报道      法制头条网   

网站简介  |  联系我们  |  广告服务  |  免责声明  |  诚聘英才  |  组织机构
版权所有:中国网络新闻报       网站备案号:备:60767060-001-12-12-8  管理登录
法律声明: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方便读者交流,不代表中国网络新闻报观点
版权所有:中国网络新闻报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